為深入貫徹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重要要求,落實共青團十 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高校共 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學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落地見效, 就深化高校、中學(含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共青團改革 提出以下重點措施。
一、 總體要求
深化學校共青團改革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 思想為遵循,在“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中,把握功能 定位,履行職責使命,推動學校團組織切實發揮政治功能。要激 發自我奮斗精神,進一步破解制約學校共青團發展的思維定勢和 重點難點問題,不斷增強團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要強化 目標導向,全面理解和落實“全團抓學校”的要求,在團的各 項職能中整體謀劃學校共青團工作,推動改革措施2021年底基 本落實到位,學校共青團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學校共青團的基礎性戰略地位得到持續鞏固。
二、 聚焦主業,深化高校共青團改革
把握為黨育人的根本任務,著力解決高校共青團政治功能發 揮不充分、團員先進性不突出、團組織運行不規范、團學組織協 同不夠有力等問題。
1. 改進政治教育機制。堅持正面教育為主,把用習近平新 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團員隊伍作為首要任務,努力為 黨輸送新鮮血液、培養青年政治骨干。把推優入黨作為髙校團組 織履行團的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落實“兩個一般、兩個主要” 規定,推動完善黨、團組織聯合培養教育入黨積極分子和發展對 象的工作機制,使經過團組織規范程序推優入黨的團員比例達到 60%以上。完善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機制,突出理想信念 教育,注重實踐導向,引導青年政治骨干多吃“粗糧”,深入社 會基層學習鍛煉;髙校“青馬工程”學員中學生團干部應占 60%以上,適當吸收學生會、學生社團骨干和表現優秀的黨員或 團員,對達不到培養要求的學員嚴格淘汰。
2. 健全實踐教育機制。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 學校和社會相銜接,創新團員服務社會的常態化方式和載體,引 導大學生團員在服務社會中提升社會化能力,促進其在社會生活 和全體公民中彰顯先進性。突出“三下鄉”、“返家鄉”、志愿服 務等工作項目的教育功能,組織大學生團員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勞動教育和志愿服務,推動髙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建設全覆蓋。高 校團組織要主動融入地方區域化團建工作,建立大學生團員向社 區(村)和“青年之家”報到工作機制,面向群眾開展服務, 引導其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厚植家國情懷。團員參與“三下 鄉”、志愿服務、社區報到等社會實踐表現應作為“第二課堂成 績單”、綜合素質評價、團內評優、推優入黨的重要參考依據,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團員彰顯先進性的鮮明標志。
3. 改進組織運行機制。突出團支部在班級同學思政學習、 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工作中的引領主導作用,共青團員評獎評 優、推薦舉薦等須經支委會通過,團員大會決定。完善支委會和 班委會協同工作機制,倡導學生黨員擔任班級團支部書記,鼓勵 團支部書記兼任班長。強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持續 開展基層團組織規范化建設,激勵先進支部,整頓后進支部,未 達標的團組織及其委員不能參評團內榮譽。高校團委要協助黨委 加強對學生會、學生社團工作人員的遴選把關和日常教育,嚴格 管理監督,嚴肅述職評議制度,優先推薦班級團支部委員擔任學 生代表大會代表和學生會工作人員,從骨干力量配備上保障團學 組織形成合力。按照組織隸屬關系和干部管理權限,嚴實團組 織、學聯組織從嚴指導管理高校學生會的政治責任。
4. 創新組織動員方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把團的組織生活 與學業進步、實踐鍛煉、社會參與相結合,創新規范開展“三會 兩制一課”,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探索組織生活新模式,提升組 織生活的時代性。把“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作為團組織發揮作 用的重要載體,逐步納入髙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考核評估體系, 發揮其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政治人才舉薦的積極作用,推動高 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全覆蓋。提升高校團的活動質量,突 出“團”字號、“青”字號品牌的育人功能,擴大團組織活動的 參與面,使更多青年師生在團的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
三、正本清源,深化中學共青團改革
遵循“寧可少一點,也要好一點”的原則,著力解決團員 發展標準模糊、團員教育質量不高、團員作用發揮不充分、縣域 團教協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5. 優化團員發展機制。切實履行全團帶隊職責,初中學校 全面建立少先隊組織,重點抓好團前教育、推優入團工作。突出 團員政治素質,按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完善學生 入團標準,將學生思政考評成績和志愿服務情況作為入團的重要 依據。嚴格團員發展程序和工作紀律,統籌做好不同教育階段、 不同學校類型和不同教學年級學生經常性發展團員工作,鞏固髙 中階段班級團支部基本設置,防止班級團支部覆蓋長期空白,保 持初中團員校際、班際間的合理結構,避免因學生畢業導致初中 學校團員過少的現象。依托“智慧團建”建立新發展團員電子 檔案,每年定期開展團員檔案核查和違規發展團員處置,規范團 員檔案進入學籍檔案。逐步將全國初中、髙中畢業班團學比控制 在20%和40%左右。
6. 健全團員教育機制。在全日制中學、中等職業學校(含技 工學校)普遍成立團校,構建循序漸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的團課 體系,辦好網上團課,實現組織育人常態化。制度化落實儀式禮儀 教育要求,依法開展國旗升掛、國歌奏唱禮儀,規范開展離隊、入 團儀式和十四歲集體生日、十八歲成人儀式等主題活動。將中學團 的活動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適當走向社會,有計劃有組織地拓 展中學生團員服務社會的實踐載體。探索適應中學教育改革要求和 初中班級團員偏少、中等職業學校頂崗實習等實際情況的組織設置 方式,將團的組織生活有效融入團員日常學習生活。
7. 改進榮譽激勵體系。建立團、隊一體統籌、階梯晉級、 累進激勵、有序銜接的榮譽激勵體系,把少先隊員成長激勵情況 作為推優入團重要依據。以五四紅旗團組織、優秀共青團員、優 秀共青團干部等團的“政治類”榮譽為重點,以團員教育評議 為基礎,構建和完善團內榮譽激勵體系。探索通過爭章、積分、 團員評議、星級評定等方式,加強對入團積極分子、團員的全過 程培養評價,客觀記錄其品行日常表現和關鍵表現。推動團員成 為注冊志愿者,學生團員年度個人志愿服務時長不足20小時的, 一般不參與團內評優。
8. 完善團教協作機制。全面加強縣域團教協作,建立縣級 教育團工委書記擔任縣級團委掛職、兼職副書記的工作機制,加 強縣級團委對本地中學共青團和少先隊工作的直接指導。優化市 縣兩級團的委員會結構,吸納學生人數較多的中學團委書記進入 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團的領導機關要加強與教育、人力資源社 會保障等部門以及有關行業、單位的協調,理順中等職業學校團 的隸屬關系。
四、落實責任,加強支撐保障
9. 提高黨建帶團建實效。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黨組織要將 團建工作納入學校黨建工作一并部署、同步考核。將團建經費納 入黨建經費整體計劃,在學校年度經費預算中,按照在校生規模
保障校級團委工作經費。學校黨組織不得把團的組織機構隨意撤 消、合并或歸屬于其他工作部門。
10. 健全指導落實機制。按照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 革的要求,將“黨建帶團建、隊建”納入教育督導內容。落實教 師團干部在課時計算、職稱評定、職級待遇、工作考核等方面的 保障政策。結合實際優化省級團委抓學校共青團工作運行機制。 省、市兩級團委負責同志每學期深入學校推動工作不少于15天, 主責部門專掛職干部每年要深入轄區全部高校、部分中學推動工 作;縣級團委專掛職干部每年要深入轄區全部中學推動工作。‘
11. 建立述職評議制度。校團組織書記每年須向上級團組織 述職,其評價結果須區分不同等次,反饋學校黨組織。同級黨組 織和上級團組織要將評價結果與教師團干部評先評優和選拔任用 掛鉤,對工作落實不力的要及時調整。完善團干部上講臺制度, 教師團干部每人每學期講團課不少于2次。
強化工作支持保障。完善項目化工作機制,推動團的領 導機關資源向基層傾斜,實現團內重點工作以可度量的項目在學 校落地。健全團的“機關部門+直屬單位+基金會”的事業化平 臺機制,促進學校領域的工作協同和資源整合。完善地域協作機 制,通過結對幫扶、區域聯動、項目互助等方式,推動城市和農 村、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學校團組織交流共享。